教学研究

《指数函数》数学课教改探硏总结报告

作者:教务科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29浏览:

《指数函数》数学课教改探硏总结报告

吕艳燕

一、改革的背景和重新定位数学课程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学好数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在中职学校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应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应具有浓厚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的教学内容,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数学课从而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二、改革与实践

本学期,我担任了会计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现以《指数函数》为例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用指数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认同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和图象的关系。

3、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4、授课时数

2课时。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创设

情境

任务一、指数函数的定义

情境:一个人听到某个消息,1小时后,他告诉了另外两个人,过了1小时,这两个人又分别把此消息告诉了另外的两个人……,如果不间断的话,过x小时后,将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

对问题进行讨论.

探究:函数 有什么特点?再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

形成

概念

定义:形如 y = ax (a>0且a1)的函数叫指数函数.

特点:自变量x为指数;底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系数为1.

a的取值:

a=1 ax=1为常量,没必要研究.

a=0 x0时,ax无意义.

a<0 函数值有时不存在(如 , ,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例: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探究:指数函数的特点和a的取值.

实践与交流:请学生写出几个函数,并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

引导探究

任务二、指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1、描点法作函数 和 的图象,并观察这两个函数的特点.

描点法作图.

2、进一步探究:

和 , 和 的图象.

自主探究函数特点.

3、指数函数的底和图象的关系(难点)

发现知识

图象特点:

①图象都在x轴上方;

②当a>1时,图象自左向右上升;

当0<a<1时,图象自左向右下降.

③图象都过(0,1)点;

④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⑤当a>1时,底越大,图象越靠近于y轴;当0<a<1时,相反.

指数函数的性质

定义域

值域

恒过点

增函数

减函数

共同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加深理解

任务三、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

例2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 .

实际应用

例3如果你有5万元人民币,每一年复利可以达到31%,用同样时间,你会和李嘉诚一样富有吗?

年后: 万元.

58年后:5

李嘉诚的故事

课堂练习:

练习1比较下列两个值的大小:

(1) ;(2) ;

(3)如果 ,比较 的大小.

练习2 求函数 的定义域.

练习3 问题情境中,一天后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小道消息?

学生练习并解答

总结:1、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是研究函数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函数的学习中去.

6、学习评价

(1)考核评价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占10%,小组评价占20%,教师评价占70%。

(2)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掌握占30%、应用能力占40%、学习态度 30%。

(3)学习完成后,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在数学课中的表现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测试的情况及学生课堂表现,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三、对数学教改的反思与探讨

1、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

2、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情境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在课程评价上,转变考核方式,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采取了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4、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的设计还不够严谨,不够客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再实践,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使中职数学真正地走进学生。

数学课程评价表

项目(单元)名称

计数原理

姓 名

班 级

上课日期

上课场地

组 别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学生

自评

(10%)

小组

评价(20%)

教师

评价

(70%)

知识掌握

(30分)

分类计数原理15分

完全掌握15分;基本掌握10分;部分掌握5分;未掌握0分。

分布计数原理15分

完全掌握15分;基本掌握10分;部分掌握5分;未掌握0分。

应用能力

(40分)

运算能力15分

完全会算15分;基本会算10分;部分会算5分;不会运算0分。

解决问题能力15分

完全解决15分;基本解决10分;部分解决5分;不会解决0分。

归纳能力10分

完全能归纳10分;部分能归纳5分;不能归纳0分。

纪律10分

遵守纪律、按时按量完成任务记10分;遵守纪律、部分完成任务记6分;纪律涣散、未完成任务记3分;纪律涣散、根本不做任务记0分。

学习态度(30分)

独立完成10分

个人独立完成任务记10分;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完成任务记6分;由教师指导,小组帮助情况下完成任务记3分;未完成任务记0分。

团队协作10分

小组团队合作、起主导作用10分;小组团队合作、起配合作用6分;小组团队合作、未起到积极作用3分;未与小组成员合作、未起到积极作用记0分。

小 计

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