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数学课教改探硏总结报告
吕艳燕
一、改革的背景和重新定位数学课程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学好数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在中职学校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应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应具有浓厚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的教学内容,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数学课从而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二、改革与实践
本学期,我担任了会计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现以《指数函数》为例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用指数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认同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和图象的关系。
3、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4、授课时数
2课时。
5、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学活动
|
创设
情境
| 任务一、指数函数的定义
情境:一个人听到某个消息,1小时后,他告诉了另外两个人,过了1小时,这两个人又分别把此消息告诉了另外的两个人……,如果不间断的话,过x小时后,将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
| 对问题进行讨论.
探究:函数 有什么特点?再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
|
形成
概念
| 定义:形如 y = ax (a>0且a≠1)的函数叫指数函数.
特点:自变量x为指数;底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系数为1.
a的取值:
若a=1, ax=1为常量,没必要研究.
若a=0, 当x≤0时,ax无意义.
若a<0 ,函数值有时不存在(如 , ,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例: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 探究:指数函数的特点和a的取值.
实践与交流:请学生写出几个函数,并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
|
引导探究
| 任务二、指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
|
1、描点法作函数 和 的图象,并观察这两个函数的特点.
| 描点法作图.
|
2、进一步探究:
和 , 和 的图象.
| 自主探究函数特点.
|
3、指数函数的底和图象的关系(难点)
|
|
发现知识
| 图象特点:
①图象都在x轴上方;
②当a>1时,图象自左向右上升;
当0<a<1时,图象自左向右下降.
③图象都过(0,1)点;
④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⑤当a>1时,底越大,图象越靠近于y轴;当0<a<1时,相反.
|
|
指数函数的性质
| 共同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
加深理解
| 任务三、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
例2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 .
|
|
实际应用
| 例3如果你有5万元人民币,每一年复利可以达到31%,用同样时间,你会和李嘉诚一样富有吗?
年后: 万元.
58年后:5
.
| 李嘉诚的故事
|
| 课堂练习:
练习1比较下列两个值的大小:
(1) ;(2) ;
(3)如果 ,比较 的大小.
练习2 求函数 的定义域.
练习3 问题情境中,一天后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小道消息?
| 学生练习并解答
|
| 总结:1、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是研究函数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函数的学习中去.
|
6、学习评价
(1)考核评价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占10%,小组评价占20%,教师评价占70%。
(2)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掌握占30%、应用能力占40%、学习态度 30%。
(3)学习完成后,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在数学课中的表现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测试的情况及学生课堂表现,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三、对数学教改的反思与探讨
1、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
2、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情境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在课程评价上,转变考核方式,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采取了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4、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的设计还不够严谨,不够客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再实践,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使中职数学真正地走进学生。
数学课程评价表
项目(单元)名称
| 计数原理
| 姓 名
|
| 班 级
|
|
上课日期
|
| 上课场地
|
| 组 别
|
|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考核标准
| 学生
自评
(10%)
| 小组
评价(20%)
| 教师
评价
(70%)
|
知识掌握
(30分)
| 分类计数原理15分
| 完全掌握15分;基本掌握10分;部分掌握5分;未掌握0分。
|
|
|
|
分布计数原理15分
| 完全掌握15分;基本掌握10分;部分掌握5分;未掌握0分。
|
|
|
|
应用能力
(40分)
| 运算能力15分
| 完全会算15分;基本会算10分;部分会算5分;不会运算0分。
|
|
|
|
解决问题能力15分
| 完全解决15分;基本解决10分;部分解决5分;不会解决0分。
|
|
|
|
归纳能力10分
| 完全能归纳10分;部分能归纳5分;不能归纳0分。
|
|
|
|
| 纪律10分
| 遵守纪律、按时按量完成任务记10分;遵守纪律、部分完成任务记6分;纪律涣散、未完成任务记3分;纪律涣散、根本不做任务记0分。
|
|
|
|
学习态度(30分)
| 独立完成10分
| 个人独立完成任务记10分;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完成任务记6分;由教师指导,小组帮助情况下完成任务记3分;未完成任务记0分。
|
|
|
|
| 团队协作10分
| 小组团队合作、起主导作用10分;小组团队合作、起配合作用6分;小组团队合作、未起到积极作用3分;未与小组成员合作、未起到积极作用记0分。
|
|
|
|
小 计
|
|
|
|
总 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