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校企对接、多点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教务科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29浏览:

校企对接、多点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山西省贸易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果典型案例之一

成果主题:融合共建 订单培养 提高人才质量

案例摘要:

山西省贸易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为目标,2009年起先后与苏宁电器山西分公司、国美电器山西分公司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校企融合共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校企目标融合、课岗融合、师资融合、场地融合、评价融合、文化融合,形成了校企深度对接的发展格局。

校企共商专业建设发展大计

一、校企融合共建的背景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建于1999年,从2009年起,与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每年为企业输送100余名学生。

为适应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企业人才需求,带着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深度不足、原有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要求对接不严,“双师型”教师质量有待提高等,解决这些瓶颈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来取得突破。为此,2012年6月起,我校再次组织电子专业教师深入苏宁、国美等12家电子电器企业调研,订单合作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和评价中,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使校企合作由简单层面深化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零对接”。

深入国美电器进行调研

二、校企融合共建的主要目标

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以融合共建为途径,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对接”为目标,创建“校企融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通过培养目标融合、课岗融合、师资融合、实训场地融合、考核评价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融合共建的做法及成效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培养目标融合

自2009年与苏宁电器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起,在人才培养中,针对遇到的问题,校企共同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校企融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开发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编写。学生通过企业二次选拔录取入学,进入“苏宁班”和“国美班”,实施“2+1”工学结合学制,即第一、二年在校内实训室和苏宁、国美生产性实训为主,第三年到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有机融合,确保订单培养人才质量,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稳定率达100%,入企就业考核企业满意度100%,成为企业员工后发挥的作用受到赞许,实现了校企培养目标的融合。

为企业输送毕业生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实现课岗融合

校企联手,以课程内容对接岗位任务为切入点,以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将岗位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并重点修订了11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电子焊装工艺》、《彩电故障检测与维修》、《空调安装与维修》和《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4门核心技能课程和《电子焊装工艺》、《空调安装与维修》2门精品课程建设;企业参与编写了与岗位任务对接的《电子焊装工艺实训》、《空调安装与维修实训》2本校本教材和4本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开发了专业资源平台和4门核心课程资源平台,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国美电器召开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表彰会

(三)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实现师资融合

在融合共建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提升团队教学能力。长期聘请6名企业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兼职教学,参与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及专业建设工作。

专业课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参与对企业员工的理论培训和新技术开发工作,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研究。

90%的专业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师”比例达到90%。

骨干教师李杰、刘建欣、杨琛连续多年在山西省中职技能比赛中获奖,李杰指导的学生参加获一等奖并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比赛。实现了优势互补、师资融合。

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

(四)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实现场地融合

将工作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效对接,校内实训室布局按照企业岗位流程布置,工位数由600个增加到700个,实训项目由15个增加到20个,实训项目完成率由90%提高到95%以上,30%的专业技能课程,按排在苏宁售后部、物流中心和国美门店进行现场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热爱企业、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达100% 。2012届订单班毕业生100%通过企业考核录用,顺利就业。校企实现了资源共享,场地融合。

仓储与配送模块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企业入校进行新员工培训

(五)企业参与全程评价,实现评价融合

订单班学生从入学到入企,要通过校企参与的 “三关”考核评价:即入学要经过企业面试和学校审核,符合条件后进入订单班,在校1— 4学期的学业考核,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企业评价组成。5— 6学期顶岗实习期,纳入订单企业管理考核,以企业考核评价为主、学校为辅。入企就业,要结合学业成绩、顶岗实习鉴定、企业考核面试,企业参与了全程评价。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学生,企业对学生满意,家长对学校满意、学生对收入满意。实现了校企评价融合。

企业召开的顶岗实习表彰会

学校对顶岗实习进行巡视指导

(六)企业文化入班、入课、入校园,实现文化融合

在与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订单培养中,将企业文化中的重点内容如:“团队精神、服务理念、创新意识、吃苦精神”等融入班级文化教育中。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了企业文化为必选课程,并且贯穿在1至4学期。采用学生到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企业人员入校进行讲座和培训、订单班用企业冠名以及教室环境布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熏陶,培养职业理念。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很好地跨跃新员工的试用期,较快适应企业、融入企业。

苏宁文化入课堂

四、校企融合共建的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电子专业建设的指导与监督。电子专业还成立了校企工作组,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组成,全面负责电子专业建设工作。

(二)制度保障

在重点专业建设中,与苏宁、国美电器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成立“校企合作联络组”,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了“驻企教师工作细则”、“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校企工作备忘录”,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三)资金保障

在两年建设期内,中央财政拨款350万元,全部用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五、发挥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通过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所以教师都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山西省中职技能比赛中,学生获中式铺床一等奖、西餐宴会摆台一等奖、影视后期制作一等奖, CAD工业产品设计一等奖、英语口语技能一等奖。

自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以来,来自山西省近30所中职学校的代表来我校考察重点专业建设情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共建的“冠名班”教学模式和专业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来宾的赞许,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六、体会与思考

回顾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融合共建的经历,体会如下:

(一)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是关键

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是决定校企合作深度的关键。因此,首先要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根本利益,为其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在合作中才能最大化发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融合度越高,学校培养的学生就越能满足企业要求,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互惠共赢,校企合作才能长久。

对于“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更要注重为企业实行“量身定制”式的人才培养,解决企业员工“入口”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要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跟着市场走,学校跟着企业走。当企业用人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要做相应调整。

虽然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还有诸多方面有待在今后的合作中不断完善,使校企合作的路长期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