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学校组织了高级讲师的示范课和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教研活动。陈建军、曹金梅、刘月好、贾秀玲四名高级讲师讲了示范课,田耀凤、付彦、肖征、赵东晨四名年轻教师讲了公开课。聆听八位老师讲课,收获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八位教师多媒体课件都很精美,运用也很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也都有所创新。这个学期,我承担着12物流班和12会十二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这两个班的特点不太一样,物流班的课堂气氛活跃,数学基础两级分化严重。会十二班同学是数学基础相对整齐,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也尝试将故事、游戏、多媒体情境等轻松情境引入课堂,在部分章节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收效良好。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地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我在讲角的概念的推广一节时,给学生展示了“郭晶晶跳水”和“张成龙体操”两个视频片段,并且连续播放,让学生思考初中学过的“0~ 360°的角如何推广到任意角。经过教师引导和同学思考,学生的回答是:“旋转”,完全正确。然后再介绍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学生的学习不仅有兴趣,记忆非常深刻。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的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例如,我在讲正角、负角、零角概念时,制作了直角坐标系中,角终边进行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旋转视频,学生容易理解转角概念,记忆也比较深刻。在求Y轴上角的集合时,制作了角终边绕Y轴旋转视频,并且连续播放。引导学生自己求解。以此类推,学生也将X轴上角的集合求出来了。
利用任务驱动法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一个任务一个任务的完成,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我在讲对数的运算法则时,首先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是:求log25的值。然后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讲解常用对数,教会学生用计算器查对数,让同学对照着log25,同学发现运用新旧知识都求不出来,然后讲对数运算公式,再让学生对照log25,同学们会发现,还是求不出来。再讲换底公式,这一次同学们发现能求出log25的值了,学生在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完成中学习新知识,感到比较轻松,教师也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再如,我在讲不等式的性质时,用天平比较两边a与b的大小,完成两边各加一个数的大小比较的性质,以此类推,完成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等不等式的其它性质,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自办数学小报 拓展巩固提高
数学小报是学生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同步发展的摇篮。它从内容的选取到版面的安排,从图案的设计到颜色的搭配,从文字的组织到栏目的开辟,都离不开学生的数学、语文、美术知识,都离不开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他们要从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来选择题目,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来叙述题目,从版面的美观、大方来安排题目。力求使自己的宽数学小报达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统一。自办数学小报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式的完成数学作业或课外练习的做法,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增添新鲜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渗透有切身的感受。这个学期,第一阶段考试结束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中职数学基础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办数学小报,可以一个人一张,也可以合作,数学小报成绩与第二阶段考试成绩挂钩。学生很踊跃,数学小报的质量也很高。经过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上,学生非常高兴。
中职生特别乐于听故事,在数学课上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述数学故事,从而达到有机地渗透德育的目的。例如:2012年3月30日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23岁的研究员—刘路的故事。刘路—中南大学的学生,23岁,小脸、瘦个,从校长手里接过100万元的巨额支票时------。学生们立刻竖起了耳朵。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蕴涵着艰辛和努力。教学中除了讲象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感人事迹,还给学生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内容,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竞技项目,使学生不仅知道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秘无穷,还要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的过程中需要象运动员一样有吃苦、钻研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总上所述:这个学期,针对学生特点,我尝试了以上种种做法。通过听课,我认为: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模式,促推教学改革是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真实课堂上的示范课和公开课应该更能看出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达到更有效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作者:李竹凤 单位:山西省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