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经济管理系 郑文萍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提出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观念、改革体制、创新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我所任课程《统计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将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目标
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扎实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中职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实行案例教学、模块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内容
(一)按照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和职业实际岗位对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统计基础》课程改革本着“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 的原则,按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认知统计、统计设计与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加工整理及表现、统计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四个项目,使教学内容贴近了真实的统计实际工作过程,使学生能清晰、明了地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为学生后续工作或参与统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统计师和统计师考试提供知识支撑。
(二)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中职的培养特点
《统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应用和实际背景出发,使学生在实际中识别统计方法的应用环境,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发展的需要,教学中不是追求理论上的完整性,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结合大量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既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实际问题与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距离。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扎实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
在“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对课程的基本内容采用讲授法讲解,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采用“由易到难”和“精讲多练”的方法,确保核心知识点的掌握,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统计基础》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任务引领,学生讨论,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完成任务,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模式,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注重课堂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的社会真实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地应用案例分析引导,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地对案件分析,解决问题。
建立合作小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探讨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2、积极进行互联网、 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过程中将粉笔、黑板、多媒体、网络合理组合运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用。
课堂上老师的灵感、提问时学生的答案、重点内容的再次强调等用传统板书来展现,比多媒体更有及时性和随意性,控制灵活。
课程的知识体系、案例的描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展示等采用多媒体展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辅以声音、图像以增强效果,更直观,便于理解,记忆深刻。
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利用业余时间借助计算机来实施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 软件 的“图表向导”设计统计图表,利用函数公式计算分析指标,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增强学生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实操运用能力。
建立师生微信群、QQ群,向学生推荐公众号,在课后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丰富实践任务布置,让学生在课后有事可做,拓展课堂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在互动平台上交流讨论,学习分享,这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拘泥于课上时间,在课前实现任务布置、预习演练,课后实现互动分享,实现知识的补充与拓展。
(四) 教学评价做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
教学评价体现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教学评价做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
1.评价内容涵盖本课程的所有模块,评价强化阶段性与过程性考核,总成绩=阶段考核成绩(70%)+期末综合考核成绩(30%)。
(1)阶段考核。占总成绩的70%。以课程模块为单元,每学习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阶段测试,以检查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既避免一考定成绩,也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2)期末考核。占考核成绩的30%。期末综合考核学生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全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评价项目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综合评价,三个考核项目比例分别为20%、50%、30%。
3.评价主体形成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比例分别为10%、20%、50%、20%。
4.评价方式采取笔试、口试、小组活动、大型作业等相结合的方法,既考核了学生个人完成任务、也考核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重在学生技能操作、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改革成效
(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转成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
(二)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学习方式多了,活动空间大了,思维变的活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写的能力、讲的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三)课堂的氛围活了
课堂教学改革使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过去一向提倡的讨论、质疑等课堂活动,有了必须的资料,有了必须的时间,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明显改变了,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
四、改革反思
(一)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仅仅依靠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能达到,而是要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评价模式等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能更好地让“以岗位需求为基点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进一步增进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评价模式等之间的系统性。
(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教师在有效课堂上作用的发挥还很不够好,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课堂的多元化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学生合作研讨时的投入度需要加强;
4、学生当堂达标落实的不够;
5、学生的纪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课堂在活中学,学中活,有条有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学习。
《统计基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体制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统计教育的目的。
2018年6月25日